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产品分类PRODUCT CATEGORIES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
QQ:88889999
电话:0898-88889999
手机:13988889999
manbetx万博
你的位置: manbetx万博 > manbetx万博

专访ManBetX万博地热理论创新探索者——庞忠和

更新时间:2023-01-03 22:32:54  点击量:

  沿京藏高速公路,过健德桥至北土城西路19号,这里便是庞忠和工作所在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庞忠和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同位素水文学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地学院教授等职。在国际层面,他现任国际地热协会地热大使、中德地热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示踪水文学委员会主席,IAEA亚太区域地下水管理中应用核技术项目牵头国负责人。他还曾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地热专家、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理事、国际地热协会(IGA)常务理事等职。

  庞忠和的名字对于地热界人士甚至圈外人来说并不陌生,除了忙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外,在各大地热相关论坛、讲座、报告会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长期从事地热系统的水文构造地质、水化学、水同位素研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全球不同区域地热系统的成因与开发利用技术途径。他牵头组织国际合作项目,针对环太平洋地热带酸性流体开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为火山型地热系统成因理论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依据;他牵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重点项目“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高温地热系统成因”和“西藏南北地堑系高温地热系统成因与开采条件研究”,揭示了两类复杂构造单元的高温地热成因,进一步扩大了探寻地热区域范围。

  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渤海湾盆地大型岩溶地热田成因理论创新、规模化开采优化技术体系”,提出地热资源成因理论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揭示大型岩溶地热储形成机制与巨大潜力并提出可持续高效开发方向。该成果有力支撑了河北雄安新区地热取暖规模化和“无烟城”建设,并据此对全国岩溶储层进行了地热潜力评价。

  他总结大量研究提出的“地热系统动力学”理论观点,助推地热资源研究与预测进入新阶段,为地热资源潜力分析及远景预测提供了理论武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十分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他研究水化学,把全球的实验室组织起来,做出地热水化学的优化测试流程,写成指导书给联合国大学冰岛地热培训班使用,近几年牵头做成中国地热行业标准。他依据水岩相互作用模拟研究提出的地热温度计新方法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他率先开展地热水硫酸盐同位素及温度计研究、地热稀有气体及年代学研究、储层改造水岩反应实验技术开发等,还借助中德合作引进了地热储模拟技术和人才,均已成功应用到我国地热项目上。

  他曾到冰岛、新西兰、法国进修学习,赴美国作高级访问学者,并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任职5年,全球四大地热带留下了他探寻地热的足迹,丰富的职业履历使得他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2019年11月1日,庞忠和获聘国际地热协会(IGA)地热大使,多次受邀出席国际地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比如:联合国气候变化缔约国大会(COP18,卡塔尔多哈),欧洲地热研讨会(2014,德国巴伐利亚)、非洲地热大会(2016,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美国地热资源委员会年会(2017,美国盐湖城)等, 讲好中国地热故事、传播好中国地热声音,架起了一座中国和世界沟通的友好桥梁。

  庞忠和是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位地热博士,1985年起师从我国地热界泰斗、“热一代”(第一代地热人)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他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水岩相互作用之友、国际地球化学协会杰出贡献奖、是2005年IAEA诺贝尔和平奖团队成员等殊荣,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奉献科研,不忘初心;创新引领,牢记使命;团队协作,凝心聚力;国际合作,贵在引领!”这“32字”是庞忠和多年来的科研实践的写照。

  今年61岁的他,依旧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按照中科院规定,退休年龄一般为60周岁。由于他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这样他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延聘5年的合同。

  “一般来讲,我很少晚上12点以前睡觉。”好心人曾多次提醒过他,50岁以后不要熬夜,11点前一定要睡觉,但庞忠和从来没有做到过。

  “因为的确任务很重,地热行业现在国家需求很大,到了我这个年龄,学术上的积累已经是比较多了。感觉这个时候应该是更多的输出,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回报,所以很多事情都属于帮助他人,有求必应,有的是明知不容易,也不得不为之。”

  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他又希望能够把每件事情都做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

  作为一名61岁的“热二代”大师兄,从八五计划时期就担任科技攻关计划课题负责人的庞忠和如今依然干劲儿十足。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因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形成演化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研究和创新发展地球科学理论的“最佳野外实验室”。青藏高原,对于科研工作者的庞忠和来说,已行走多年。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是庞忠和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角,即川西高原四川的西部地区。据他回忆,这个项目前后做了七八年,“在之前我们做了西北角,在新疆最西边的地方——帕米尔高原,那个是西构造结”。

  何为构造结?“一条条断裂带,两个手握的地方就是构造结”,说话间,庞忠和伸出双手非常形象地向记者展示说道:“兰州拉面用手拉的时候,两个手握的地方是拉不开的,那个地方就是构造结。”

  “过去认为构造结不会有高温地热,我们打破了这个观点。”庞忠和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说,新疆最西边的帕米尔高原,地热钻井已打出了155℃的地热水。作为技术顾问,庞忠和为大型央企在西藏谷露咨询了地热井选井位,目前成功打出三口地热井,水温达到了180℃左右。

  “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高温地热的发现是中国地热勘探的新发现。”庞忠和略微提高声音、慢慢地向记者说道。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而成,造就了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板块碰撞抬升地壳运动,这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能量转化为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摩擦生热,板块挤压,摩擦就会特别多,最厉害的地方就属构造结点,被紧紧地挤在了一起。”庞忠和双手紧贴、相互搓动着向记者示意。

  两个地方构造结变形相互挤压,其摩擦产生的热量变为高温地热系统的热源,这是以前地热界从未有人提出的观点。

  经过多年对青藏高温地热系统成因的研究和实地调查,庞忠和解剖形成了新的特色理论——地热系统动力学,而这一创新理论是基于构造结地热研究提出来的。他说:“这是整个青藏高原都适用的理论模式,涵盖了西构造结、东构造结,还有北部边缘的共和盆地,这些地方的地热成因都可以用一个模式来涵盖,同属于一个成因模式。”

  从理论上讲,地热系统动力学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地热理论研究,其学术研究水平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抗衡的。庞忠和解释说:“新的理论是世界上其他的地热系统都不具备的,国外的主要是火山系统,如冰岛、新西兰、日本、菲律宾等,这些都是火山型地热。”

  全球有四大地热带。其中一条从欧洲地中海,经土耳其、伊朗,到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然后向东一直到印度尼西亚,这条地热带称之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庞忠和说:“这一带的高温地热资源研究不够深入,开发程度也不太高,大部分是非火山型的,这是中国独特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一类地热系统。”

  近年来,随着对地热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所提出的理论也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2022年4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西藏南北地堑系高温地热系统成因与开采条件研究”重点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会议听取了庞忠和对该项目立项背景和实施方案的汇报,包括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中国工程院多吉院士在内的17位两院院士,对他提出的技术路线、研究基础等给予了充分认可。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地质、生物学、地理和气候研究等许多自然科学最关注的领域。庞忠和及其团队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研究课题,是从青藏高原的周边区域开始的地热研究。

  “青藏高原历次科考,地热基本上都集中在了腹地,像羊八井。但边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业界公认为边缘不会有高温地热。”庞忠和说道。他独辟蹊径,从边缘做起,在边缘研究发现规律后,然后推延到腹地中。

  他解释说,像华北平原的覆盖底下,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办?“跑到边缘的山上去摸,因为山上的构造跟地底下是相连的,只要在这儿找到了,就能够推断出广阔的平原地底下的情况。”这在地质学上叫“摸边”,庞忠和在青藏高原采取了这一摸边战略,他将其形象地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

  青藏高原地热“摸边”有何意义?庞忠和表示,我国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是世界第一,但地热发电始终上不去,这其中有政策问题,也有技术问题,但资源是硬道理,没有资源都是空话。新的理论观点提出来后,思路开拓了,找热的地方比原来增加了很多,可以到有远景的地方找热,不仅限于原来已有的地热区域了。

  一个关于构造控热的全新的理论观点,是他提出的地热成因“立交桥模式”。庞忠和形象地举例说,原来你从这条路走,现在新开辟了一条路,这两条高速路交叉的地方叫立交桥。“青藏高原最好的高温地热资源,基本上都坐落在立交桥的位置上,但还有很多延伸的地方,我们可以去勘探。”

  青藏高原在我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占全中国面积的23%。

  据庞忠和透露,中国科学院再次开启青藏高原科考行动。地热能作为此次科考课题之一,在他看来,其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地热开发利用,二是建设碳中和示范区。

  他谈到,我们国家的碳中和示范区应当首先放在青藏高原,这里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青藏高原最适宜建成碳中和示范区,这不仅能带动我们国家,还可以影响周边国家。

  开发地热能与其它能源结合,可使得西藏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可持续、规模化、高质量发展,能更好地帮助其他能源实现稳定连续输出的目标。另外,高温地热水中含有丰富的锂资源,随着地热水中锂提取技术的不断提升,青藏高原丰富的地热型锂资源开发已提上议程。

  “未来我国地热高温发电要打翻身仗,还主要靠青藏高原,这个地方地热资源条件非常好。”庞忠和很看好未来青藏高原地热发展前景。

  从青藏高原下来,沿着黄河来到华北平原。在京津冀地区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沉积盆地型的大型岩溶热储地热开发利用,是庞忠和及其团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积累和转化。

  通俗来讲,大型岩溶热储就是沉积盆地里面的碳酸盐岩热储。我国此类地热资源丰富,目前规模化开采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主要赋存于不同时代的砂岩热储和碳酸盐岩热储中。与砂岩热储相比,碳酸盐岩热储常常因岩溶裂隙发育而具有良好的垂向渗流和水平径流条件,出水量大且地热利用后的尾水易于回灌,是我国地热资源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主力储层。

  研究资料显示,岩溶在中国分布广泛,碳酸盐岩的出露面积约91万km2。岩溶储层作为地热资源储层的潜力巨大,中国古生界及以前的碳酸盐岩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各大沉积盆地内,其中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楚雄盆地、兰坪思茅盆地、昂拉仁错盆地和羌塘盆地。这些盆地均拥有较高的热背景值。

  如何识别大型岩溶热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庞忠和团队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完善了地热系统源通储盖分析理论原理和地热储层聚热机理的识别方法。岩溶热储开采的技术包括“基于深井地温曲线对热传递方式的识别”“基于储层热物性定量化刻画传导聚热的方法”“用于对深浅部混合关系识别的同位素示踪技术”“预测深部热储温度的气体地温计方法”以及“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回灌示踪技术”等。通过对地热系统响应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热系统的成因,及时调整地热田的开采方案,指导地热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

  基于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们在华北牛驼镇凸起上确定了我国首个大型岩溶热储。庞忠和认为:“大型岩溶热储是带动地热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的关键。”自2009年起,在河北雄县实施了百万平方米级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清洁取暖示范工程。经过5年左右的建设,于2014年被国家能源局认定为“雄县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该成果有力支撑了地热取暖规模化和“无烟城”建设,并促进了对全国岩溶储层进行的地热潜力评价。庞忠和清晰地记得,2012年,第一次绘制出全国大型岩溶热储分布图。我国大约2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拥有岩溶热储地热资源,其中京津冀地区最为集中。“十三五”时期,庞忠和在北京、天津、河北已有的研究实践基础上提出“大华北”概念。“前面加了一个‘大’字,面积就更大了,包括京、津、冀、鲁、豫、晋ManBetX万博、蒙7个省直辖市,大华北这种岩溶热储地热资源很普遍,地热跟其他能源的互补条件也是非常好的。”

  河北雄县在利用大型岩溶热储开展规模化供暖方面,单一项目已实现了世界最大——450万平方米的供暖能力。该项目超过了冰岛雷克雅未克地热供暖项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同类地热供暖工程。“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地热供暖总面积约1000万平,但它是由三个地热田来供能,这样每个地热田平均可供能面积达300万平左右,而我们雄县起点就是450万平。”在庞忠和看来,雄安新区应该加大地热资源勘查力度,重点是超深层碳酸盐岩热储。同时,要发展地热储能技术,形成以地热为主体,多能互补的“地热+”清洁能源利用新格局。

  张家口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碳中和目标,“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寓意深刻。而眼下,庞忠和用张家口的风电在雄安容城开展地热储能示范工程,即把风电转化成热能储存在地下,供冬季供暖使用。他笑称“张家口的风现在要烤热雄安的炕了”,目前该示范工程储热阶段已做完,现已进入供热试行阶段,最终的效果值得期待。“这是未来地热能跟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补,更好地发挥地热作用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碳中和重要的发展方向。”庞忠和补充说。

  基于“双碳”目标,如何把二氧化碳封存跟地热储能有效结合起来,也是他的团队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底气在哪儿?面对记者的提问,庞忠和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太阳能、风能居世界第一,地热能直接利用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低碳发展的主力军。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但是所有的这些可再生能源都有它的缺点,风能、太阳能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怎样保持其稳定性?“地热利用的优点是连续稳定,在非碳基能源中是基础负荷,地热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庞忠和预测到2050年,地热对碳中和的贡献额应该在15%~20%。

  2012年,庞忠和申请中国科协基金项目做了“中国地热能发展路线图”研究。提出了中国地热能技术发展途径是“四化”,即多元化、规模化、精细化、绿色化;地热能产业发展道路是“三步走”,即近期——中低温利用与高温水热发电、中期——中低温水热发电、远期——干热发电与利用。研究还提出,政府的政策引导与产、学、研、用相结合是实现地热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目标之关键。

  庞忠和将中国地热能发展路线图称之为中国地热的“换道超车”。他形象地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为例,介绍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换道超车”。我国汽车工业此前一直落后于欧美日等国家,发展到现在虽有了自主研发,但想要超越德国这种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还是比较难的。近几年我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在其他国家很受欢迎,而且卖得那么好,成为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领头羊”。

  “2023年第七届世界地热大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这已是地热界人尽皆知的喜讯。作为中国申办地热大会代表团成员之一的庞忠和回想起三年前申办地热大会时的场景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他向记者重申,中国成功申办世界地热大会与中国地热成功道路是分不开的。

  世界地热大会被誉为“地热界的奥林匹克”。时间回到三年前,2019年11月28日,中国成功申办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的消息,从万里之外的新西兰奥克兰传来,地热界为之欢腾。中国申办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代表团抵达北京后,本刊记者采访了庞忠和本人,在题为《庞忠和: 地热申奥的心路历程》的报道中他讲述了中国成功申办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台前幕后”的故事。

  “我们面对老牌地热强国的竞争,就只能是一票一票地争取,最后我们就多一票,中国脱颖而出!”回想起当年激烈竞争的过程,庞忠和至今依然兴奋。

  在竞选现场,他用了40分钟作了中国申办世界地热大会的陈述报告。这份陈述报告重点展示了中国地热产业进入新时代后取得的显著成就。我国地热产业有其自身的特色,地热直接利用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传统地热发展好的国家都是靠地热发电取胜,在世界地热发展排行榜上,通常也是以地热发电装机容量来排名,即以“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论英雄”。在庞忠和看来,中国此次成功申办世界地热大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地热产业未来发展的观念和认知。

  庞忠和向记者介绍,2021年10月在冰岛雷克雅未克第六届世界地热大会闭幕式上发布的《雷克雅未克宣言》,提出了地热带来的好处远不止发电,还能够在热利用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宣言对热直接利用做了强调,这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说这是对中国地热成功的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他如此地感慨。过去历届世界地热大会举办国展示是以地热发电为亮点,2023年中国举办世界地热大会,我们将向世界展示“发电之外”的地热直接利用。

  “我们要总结经验,中国地热是怎么走过来的。”庞忠和说,中国新时代十年,地热发展成就非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也正是我们拿到世界地热大会举办权的关键所在。

  他进一步说,从2012年十八大到现在,中国迈入了新时代,而这份“中国地热能发展路线年也正是中国地热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回顾新时代的这十年地热发展历程,正好跟我们当时建议的路线是很吻合的”。

  迈过初冬的门槛,秋的妆容宛如一幅浓涂淡抹过的水彩画,迟迟不肯褪去自己的粉黛华服,在初冬的暖阳下熠熠生辉。

  按照采访约定,我们来到庞忠和所在的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见面,握手,互致问候,他的微笑宛如冬日暖阳。庞忠和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担任教授,我们首先聊起了近日的工作,他打开话匣子,兴高采烈地说:“前天我在国科大上课,讲学科发展展望,我的题目是‘碳中和时代离不开地热能’,然后有一个副标题兼谈地热地质学发展,讲了三个小时。”庞忠和的声音依然那么洪亮,说话间不时发出爽朗笑声。

  “我在课堂上讲过去10年我们地热怎么发展起来的,成就怎么获得的,又是如何让世界认可,这当然包括怎么样讲好中国地热故事。”他讲得兴致,记者听得兴奋。

  与庞忠和相识多年,他很健谈,专业知识渊博,语言风趣幽默,严谨却并不刻板。从1988年开始,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个地热学博士,他已经在这个领域实实在在地干了34年,如果从大学时代算起,已超过了40年。如今61岁的他,依旧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周岁就到退休时间了。“但有些例外情况,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延聘,延聘一般不超过65岁。”庞忠和说,他手上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西藏南北地嵌系高温地热成因与开采条件研究”,这样延聘5年,他已跟单位签了延聘合同。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把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他钟爱的事业——地下水。“我一辈子都在跟地下水打交道,你要问我是做啥的,‘地下水’这三个字就可以了。”他笑呵呵地对记者说道。庞忠和的研究领域并不仅限于地热开发利用,总体来说都和“水”有关。研究方向包括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和热储工程学。

  在庞忠和身上有无数个“第一”:中国第一位地热博士、第一位被国际地热协会命名为地热大使、新中国任职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水文和地热专家的第一人ManBetX万博、第一位国际地球化学协会中国理事、第一位在国际地热协会核心领导层的中国人。

  庞忠和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5年起师从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研究地下热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南沿海地热研究项目,为福建漳州地热系统的水循环机制,水化学演化,深部温度预测,构造控热等方面作出了贡献。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

  “我的博士论文是冒着38度高温酷暑在漳州野外的工棚里写的初稿,三天三夜没睡觉,72个小时,一天大概写6000个字写出来的。”作为中国第一本地热博士论文,至今依然是学生及业内同仁学习的范本。

  庞忠和对地热工作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在业内是出了名的,而这种工作态度和作风也体现在他的教学工作中。庞忠和跟学生们一起开组会的时候,经常讨论很激烈,他会就学生的某个数据、某个图表,作认真分析点评。在学术论文方面,他强调严谨和科学,学生的一篇论文审阅修改10次以上,这是“家常便饭”。

  “庞老师对地热事业充满热爱,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学术思维非常强。”这是孔彦龙对他的导师庞忠和深刻而直观的三点评价。孔彦龙是庞忠和的“正宗嫡传”,他在2007年本科第三年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就来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跟随庞忠和学习,而他的硕士博士导师正是庞忠和本人。

  人们常说,成功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运气,在孔彦龙看来,科研工作更是如此,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庞老师常常比我早到单位,下班我走的时候他还在,周末他也会过来,事情确实比较多。”在庞忠和身边工作多年的孔彦龙如是说道,“忙碌已成为他的常态,他基本上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那样单纯,对他来说是把人生都放到这里面了。”

  庞忠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尝试、激发创新意识;有时学生提出的观点类似盲人摸象,甚至偏离了事实的真相,他会毫不犹豫地指出问题所在,指点迷津;他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的同时,还把相关领域造诣深厚的老师推荐给自己的学生,集百家之长......

  目前庞忠和自己直接指导毕业的博士就有20多位。“中科院培养的学生不像其他高校,我们学生比较少,按照所里的规定,一位老师平均来算每年只招收一位研究生,所以老师跟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多。”孔彦龙说。

  工作之余,庞忠和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地热的场合。其中,由他演讲的地热科普“唤醒沉睡的能源”,曾被多家网络平台转载,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沉睡千年的地下可再生清洁能源——地热能正在被唤醒,深受社会认可和追捧,直到被中央党校采用。

  2019年11月1日,庞忠和获聘国际地热协会(IGA)地热大使,架起了一座中国和世界沟通的友好桥梁。

  庞忠和2000~2005年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任职5年;2012~2014年担任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理事;2010~2016年担任国际地热协会(IGA)常务理事;2016年至今担任中德地热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至今担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同位素水文学委员会副主席、主席(2021- )。另外,他已经持续12年担任IAEA亚太地区核技术在地下水管理中的应用项目中方代表。

  国际地热协会理事任职期间,他主管科研和财政;国际地球化学协会理事任职期间,他是唯一的中国科学家代表,曾荣获“国际水岩相互作用之友”称号;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任职5年期间,他以中国学者的身份,完成了国际组织赋予的使命,并在2005年作为IAEA正式员工分享了IAEA诺贝尔和平奖。

  庞忠和获得博士学位后,得到了出国访学进修的机会。在联合国资助下到访过冰岛、新西兰进修,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资助他到访法国学习交流,另外中国科学院还特别资助他赴美国作高级访问学者。

  丰富的职业履历和长年的专注,使得他比其他同仁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高水平研究能力和引领未来的思维。

  他多次受邀出席欧洲地热研讨会、非洲地热大会等国际性会议,讲好中国地热故事、传播好中国地热声音。另外他还倡导推动了“丝路地热计划”等国际合作项目,并且在基金委支持下建立了中德地热国际研究中心。近期,欧洲不少国家深陷能源危机,庞忠和受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之邀,为缓解欧洲能源危机分享“中国经验”。

  让庞忠和引以为自豪的经历是他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任职的那5年。“我们有两类项目,一类是科研项目,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ManBetX万博,主要跟欧美发达国家打交道;另一个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发地热项目地热能新闻,我当时主管涉及22个发展中国家的50个地热区,担任开展地热资源调查和热储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他回忆说。

  “在联合国工作的话,最重要的训练是国际视野,思考做任何事情,不能放在局部来想,一定是全球性的。”庞忠和说,在联合国工作时,他带着技术带着资金,去帮助那些发展中国家开发利用地热,虽然拿的是联合国的护照,但是那里的人们会记得你是一个中国人,“家国情怀就是从这里衍生过来的,而且是国际视野跟家国情怀的有机结合”。

  出于工作的性质和需求,庞忠和是为数不多的到访和研究过世界四大地热带的地热学者。在环太平洋地热带、大西洋中脊地热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和东非裂谷地热带,都留下了他考察地热的足迹。

  做科研工作会很枯燥吗?“我们没有那么多闲工夫,整天就是埋头做研究、跑野外,我觉得乐趣还挺多的。”庞忠和说:“以专业的方式游山玩水,感受大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所以你也不会觉得多辛苦。有野外又有实验,然后再加上室内的这些工作,这比其他的研究显得更丰富多彩。”

  庞忠和对地热事业的钟爱,已成为他一生的追求。采访结束后,他和记者匆匆告别,马不停蹄地赶赴参加一场学术会议。ManBetX万博ManBetX万博

【返回列表页】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  电话:0898-88889999 手机:13988889999
Copyright © 2012-2022 manbetx万博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浙ICP备18028376号
网站地图